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要保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职业院校作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紧缺的主力军,必须按照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及结构布局,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供需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契合度。
(一)优化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布局和结构
职业院校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设置要与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区域发展相适应,动态调整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数量。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规划、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发布制度,建设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招生数量、毕业生发布平台,促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需求对接。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和学校发展实际,合理调整、科学规划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结构、区域布局和招生规模,实现供需平衡。
(二)加强轨道交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校企合作大多属于浅层次的合作,急需在政策和实践层面进行突破。一是出台鼓励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企业岗位标准和学校教学标准的融合。二是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深化校企教学融合。探索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办高技能人才班或技师再教育班,有效融合校企强势资源,互补互利。三是建立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技师到学校兼职授课机制,采用师带徒、专业结对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并设立专项基金,确保实施资金到位。
(三)动态优化新技术新设备新业务相关课程内容
一是定期评估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方案,增补/删减相应课程内容。建议定期评估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相应的新课程,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趋势,相关岗位的典型职业活动变化和典型职业能力变化趋势,调整和优化相关专业课程及其授课内容,不断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深化校企融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鼓励校企联合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更新优化并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和授课内容,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四)搭建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具有投资大、系统性强,涉及专业岗位多、单一组织使用效率低的特点,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适合建立区域共享型、各专业联动实训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议在政府引导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互补与合作,建立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实现区域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共享共建。另外,可开展校企共建校外实训点的探索,选取企业特定站点、特定班组或实训场所,作为相关课程的校外挂牌特色授课实训点。
(五)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师资培训和引进,强化校际交流与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方式有,一是依托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加强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拓展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研修班、工程师学院,专业技师学院等多种形式,弥补高技能人才缺口。三是加强中西部职业院校沟通,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用,促进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快速发展,搭建中西部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教师交流互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