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 实党的十九大交通强国建设部署,满足“十四五”城市轨道交通高 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交通”)保 持迅猛发展态势,运营里程、在建与规划线路规模和投资均实现了 跨越式增长。与此同时,城轨交通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有力支撑了行业发展需要。
(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调研数据显 示(以运营企业为例),2020 年末,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 累计有 45 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 244 条,线路总长 7970 公 里,从业人员规模约 39 万1。“十三五”期间,城轨交通行业人才 总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年增长约 3.5 万人,年增速为 11.8%。 行业平均每公里人员配置约 49 人2。随着远郊与市域线路增加、智 能化与社会化(外包)发展、岗位融合与集约化用人,平均每公里 人员配置呈持续下降趋势。

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不断优化。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 能人员比例显著提高。据协会统计,2020 年末,城轨交通典型运营 企业员工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 40%;技能人员占比达 84%;高级及 以上职称占比达 6%;高级工及以上占比达 25%。行业从业人员平均 年龄为 29.5 岁,其中 25-40 岁年龄区间占比达 62%,与其他行业相 比呈现年轻化、专业化发展趋势。这种分布结构比较符合现代企业 “金字塔”管理模式(详见表 2、表 3)。


(二)人才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培训资源更加丰富 行业培训教材资源更加丰富。
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培训 教材、系列课程、视频微课、考核题库等体系化的教材资源;校企 “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的优秀出版物引领行业教育培训教材建设。
企业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运营企业培训师含专职与兼职培训师、 现场带教师傅等。企业在加大人力资源储备的同时,发挥运营、维 保及相关院校专业门类齐全、培训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培养了具 有专业知识和实训能力的企业培训师队伍。据了解,目前行业平均 每百人配置 18 人左右,配备专职培训师的企业约占行业运营企业总 数的 1/4,较“十三五”有所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运营企业通过集约高效建设实训基地, 配备了满足自身需要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包括培训场所、实训线 (站)、仿真系统等,多家企业具有国家级与省(市)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实训基地等资质,从建设布局来看,呈现出长三角、 珠三角、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区位格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 享共用,提升软硬件教学条件,搭建具有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 能的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
线上线下培训发展迅速。数字化培训资源和线上学习资源逐步 增多。据了解,多家运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学院或网络培训中 心,员工培训量逐年递增,培训方式和渠道愈发丰富。据典型企业 测算,内部培训量是外部培训的 1.3 倍。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 进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
(三)人才培养质效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有效改善
“十三五”期间,政府主管部门授权协会开展城轨交通行业运输、 车辆、线路工程和电务等 4 个专业的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政府主管 部门陆续颁布了《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 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协会组织编制 并发布了信号工等 8 个工种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标准和鉴定标准 (团标),为城轨交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技能鉴定评价 提供了基本依据。
企业紧跟生产运营和技术进步,制订职工培训计划。通过在岗 培训、转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方式,强化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培训。 学校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 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调整专业 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订 单培养已成为行业人才供给的主要渠道。培养模式从早期简单的订 单合作、冠名班培养,逐步发展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文化共 融”的一体化育人模式。
轨道车辆技术进入第 46 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一二类职业技 能竞赛与行业赛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快速提升,列车司机、信号工、 服务员、行车调度员、通信工、接触网检修工等赛项得到行业运营 企业和学校的广泛参与,一大批青年优秀技能人才、技术能手脱颖 而出。
二、人才培养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城轨交通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滞后于行业发展需要 人才供不应求,各城市间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人才战全面进入 白热化。企业高层次人才紧缺,复合型专业人才、国际化人才存在 用人缺口。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能力素质不够匹配,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学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 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
(二)人才培养支撑条件与资源建设仍然不足 目前行业仍存在工种岗位分类及定义不统一、在职人员培训认 证体系尚存在缺位、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尚待完善的现状。企业专 职培训师数量较少,教学能力水平有待提升,员工培训尚需统筹规 划,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 “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与行业企业 实际需求脱节。
(三)人才培养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行业实训基地建设区域布局、数量、规模有待加强。培训资源 存在配置不均、共享程度偏低和重复开发现象。企业技能人才培养、 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尚待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薪 酬分配制度设计以及高技能领军人才薪酬待遇制度设计等尚需跟上 行业发展。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尚待建设完善,行业“双师型” 教师和教学团队数量有待加强,双师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